傳統治喪期間為趨吉避凶,會有許多禁忌,但時至今日,生活習慣及觀念逐漸改變,許多喪禮中的禁忌,若已不合時宜,我們不一定要全盤接受,可以用更理性和關懷、圓滿的態度來檢視或看待它,也可以視情況適度調整作法,才能讓喪禮更圓滿,更顯意義。
以下為現行一般治喪期間應注意事項與禁忌,僅提供參考:
台灣喪禮有許多禁忌,須誠心看待的,持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遵從這些禁忌。
一、道教喪葬禮儀
【一】臨終處理
【二】入殮
【三】早晚拜飯
表現孝道精神,並以身教準則。
【四】一~七之忌/俗稱做旬,教儀稱「屆丁旬,開通冥路」
*亡人百日,稱哭卒;周歲稱小祥;三年稱大祥;故大祥吉畢,稱寶華圓滿天尊。偈曰:「天尊哀憫救群速九夜幽魂盡出離 徑上南宮感受度 普皆同會入無為」故須做忌,開通冥路,超度亡人,來登福境。
一.臨終前之準備:儀節簡要說明:
病人自知將終,皆會指定以大廳為其「正終」之所,因此病人危急之前,子孫應先將大廳打掃乾淨,準備舖放水舖,俗稱「拼廳」。拼廳後即要舖水舖,以厚木板一張(六尺長三尺寬左右)用椅子墊高置於廳旁,勿緊靠牆壁,男移龍方(進門之右方),女移虎方(進門之左方),或以神明牌位之方向,男左女右,頭裡腳外。
人死穿以入殮的衣服稱為「壽衣」,當病人危急之前,家屬即應為他準備好。台灣地區之習俗,壽衣算層而不算件(即上衣有裡子即兩層),上衣通是六件七層,褲子二件至三件,白襪黑布鞋。
病人以大廳為正終之所,大廳供奉有神明、祖先,一旦氣絕,要沐浴、更衣等,怕對神明祖先不敬(俗稱見剌)必須用米篩或紅紙遮住神明及祖先牌位,俗稱遮神,大殮入棺後再除去。
一般民間信仰,人死後靈魂乘轎(車)赴陰間要在腳尾供腳尾飯,腳尾燈、燒腳尾香與紙,這些宗教物品等,不須在去世前即準備在家中,但須有所計畫,以免事出倉促,有所失誤,空留遺憾。
二、初終之儀節:
(一)儀節流程:隨侍在側→舉哀→帷堂→闔扉→子孫變服→陳設腳尾物→易枕→蓋水被→示喪→為鄰居掛紅→守舖→關貓→買布製孝服→孝誌→擇日→辦理死亡登記→報喪→買棺→成立治喪委員會→宗教法事→哭路頭→奔喪
(二)儀節簡要說明:
三、大殮與停殯:
(一)儀節流程:成服穿壽衣(套衫)→沐浴→乞水→接板→磧棺→放板→乞手→尾錢→宗教→儀式→拼腳尾物→佈置孝堂→捧飯→封釘→打桶→大歛→棺中佈置→辭生→做七→喜喪燈之製作懸掛→訃聞→撰印→寄送→香奠→答紙→守靈
(二)儀節簡要說明:
四、出殯前之準備工作:
(一)人員之分配
1.大規模喪禮特聘總幹事一名:秉承主人意思辦理出殯當天事務。
2.小規模的喪禮其治喪人員可精簡如下:
(二)奠禮堂之佈置:
會場以設於殯儀館最為理想,假如是利用喪家附近空曠場地或巷道等則須預先搭蓬,依親友人數多寡與地形寬廣而決定會場的規模。唯靈堂設戶外應避免妨礙交通觀瞻,奠弔時不得製造噪音及妨礙鄰居安寧,在會場入口處正上方即俗稱「牌樓」,必須有標題,標明逝者之姓名以便賓友辦認,上書字數須依「生老病苦」之例。
◎軸幛之佈置:以佈置在會場左右兩旁為宜。
五、葬日儀節
(一)儀節流程:家奠→轉柩→公奠→安釘→啟靈→葬列→放栓→安葬→辭客→祀后土→點主→祭墓→返主→安靈
(二)儀節簡要說明:
1.轉柩:一般由宗教師(道佛人員)指揮,並由抬柩人員抬之,視喪家場地大小而有三種方式:
1.觀念:
2.家奠禮儀式:
※家奠禮中每一個單元皆以此儀式行禮,既莊嚴又隆重,每一個單位的奠禮時間約一分鐘。
3.公奠禮儀式:
「國民禮儀範例」第四十九條:親友奠弔應向遺像或靈位行禮,並向其家屬致唁,團體拜奠得參照第四十八條所定之儀式辦理,親友行禮時,家屬於案側答禮。公奠開始 奏樂(不用樂者略)治喪會公奠(無治喪會者免)。
4.安釘禮:
入殮後在靈柩四端各釘一長釘謂之「封釘」,因入殮當天族長或母舅未必到場,乃直接由棺木店仵作為之,而於出殯日另外再安排一場「安釘禮」,請族長或母舅執斧點釘。安釘意義:昔時因沒有醫生開具死亡證書及檢察官制而人命關天通常由親兄弟審視後,才封釘或啟靈,免得當子媳被誤會為草草收殮,其至被認為忤逆不孝或虐待死亡等。
5.啟靈、葬列與辭客:
六、葬後之儀節:
(一)儀節流程:巡山→完墳→做七→除靈→做百日→做對年→合爐→新忌(做忌)→培墓→掃墓→撿金→做風水
(二)儀節簡要說明:
一、天主教─基督信徒的喪禮
一切聖事性的禮儀是以天主子女的最後逾越為目標,此最後的逾越,是通過死亡,引領人進入天國的生命。如此,滿全了人在信德與希望理所宣認的信仰:「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
二、病人傅油禮(終傅聖事)
誰領受病人傅油禮
病人傅油禮的效果
三、入殮禮
我們相信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進入永生的門徑。是出離肉身與主同在。(格後:五.8)
守靈 - 守夜禮
入殮禮
四、殯葬彌撒
我們雖為死亡的定律而悲傷,卻因永生的許諾而獲得安慰。主為信仰你人,生命只是改變,並非毀滅,我們結束了塵世的旅程,便獲登永遠的天鄉。堂詠、懺悔詞、求主垂憐、集禱經。
聖道禮儀
聖祭禮儀
領聖體禮
領聖體後經禮成 - 祝福禮
五、告別禮
祈求天主使我們這位(○○弟兄/○○姐妹)即被埋葬的身體,將來復活時獲得聖者的完美和地位。禱詞:(告別曲)灑聖水、獻香、為亡者祈禱文、起棺至墓地(若告別禮後舉行家祭儀式及公祭儀式等結束後啟靈,發引)
六、家祭儀式
※家祭儀式根據「國民禮儀範例」,可隨禮俗使用。
七、公祭儀式
※公祭儀式根據「國民禮儀範例」,可隨禮俗使用。
八、啟靈禮
藉基督死而復活的事實告訴我們,死亡不是生命的休止,而是復活的序曲,求你堅定我們對永生的信念,使我們來日都在你內聚首,共享永福。封釘禮:(可視家屬的需要決定做或不做)。啟靈:發引。
九、安葬禮
現在就把出身泥土的身體交還泥土,使他身歸原處。但是,由於基督曾首先從死者中復活了,祂也要改變我卑微的肉軀,使我們與祂光明的身體相似,願主使他現在享受平安,在末日使他復活。祝福墓穴。信友禱詞。靈柩入土。拜別禮(家屬跪拜、親友三鞠躬禮)
十、火葬禮
火能焚燬,但它所燒毀的只是那可損壞的,至於天主所創造的那不朽的靈魂,將生活下去,直到永遠。越過死亡後,天主要在祂的永愛中再造萬有,再造我們的肉軀,我們相信(○○弟兄/○○姐妹)仍然活著,我們虔誠地把他託付給天,求天主賞賜他永遠的安息,世界末日賦予他一個新的身體。恭讀聖經。為死亡者祈禱。灑聖水。親友向靈柩行三鞠躬禮(家屬跪拜)。點火(按鈕)。全體祈禱:上主!求你賜給他永遠的安息,並以永遠的光輝照耀他。禮成:(唱適合的聖歌)。
十一、安靈禮
十二、圓墳禮
十三、天主教─基督信徒的最後踰越
對天主教-基督信徒來說,死亡那天雖結束了事禮儀生活,卻帶來了另一個新的開始。天主教-基督信徒 在塵世的朝聖旅途中,教會好比母親那般,懷抱著他也陪伴著他走到人生路途的終點,並把他交託在「天父的手裡」。教會在基督內向天上獻上祂寵愛的子女,且懷著希望,在地裡播下那將光榮復活的肉身的種子。死亡決不能把我們彼此分離而哀傷,因為我們眾人都要走完同一的道路,將在同一個地方重逢,我們將不再分離,因為我們為主基督而活,現今又在基督內結合為一,走向祂,與祂相遇…我們將在主基督內團聚在一起。我們為他的去世和分離而哀傷,也因與他的共融重聚而詠唱。在此處新增文本段落。
一.對生的認識:
二.對死的看法:
如同一粒種子埋在土裡,以後發芽長成樹。(林前十五 35/38)享受天國永遠的家鄉,在世如客旅,死後回家鄉。(來十 14/16)
三.生與死的關聯:
活人將死放在心上,隨時準備,行事為人對得起神、對得起人。(傳七 2;帖前五 1/11)因有復活的盼望,就釋放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二 14/15)
四.耐心等候得盼望(羅八 18.22/25)不可因有盼望而提早結束生命,基督教堅決反對自殺。
五.喪葬禮儀的意義:從聖經的觀點,基督教雖然對死後有極大的盼望,但所強調的是把握今生的現在,人既死了,就蓋棺論定;所以,喪禮是為活人,不是為死人,死人已息了世上的勞苦,不會成為神保佑人,也不會成為鬼作弄人。基督教喪禮又稱追思禮拜。
六.喪葬儀式:
(一) 入殮禮:
在殯儀館 / 如親人離世,不方便把遺體運回家裡,只好把遺體停在殯儀館的冰櫃保存,等到喪
禮當天前一小時入殮。入殮時,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先將遺體清洗、化妝、穿戴整齊,衣服不限幾件,再移到喪禮會場;遺族全體隨待在側,禱告唱詩,同時將遺體放入棺木,蓋上第一層透明壓克力板,等喪禮完畢,瞻仰遺容再完全封棺。在家裡 / 親人斷氣後,取得醫師死亡證明書,停屍客廳,連絡全部遺族到齊後,再入殮。入殮時,由傳道(牧師)主持,唱詩禱告,(程序與在殯儀館相同)。入殮後,有的隨即火化,擇期舉行喪禮,有的將棺木停在家裡,直到喪禮那天再出殯。
七.喪禮:
喪禮時間沒有特定日子,只要大家方便,一般是星期日。參加入殮,主要對象是故人遺族,也藉此見故人最後一面。參加喪禮,主要對象範圍較廣,除了故人熟識的親朋好友外,遺族的親朋好友也都參加,所以,喪禮比較隆重,而有一定的禮節。
八.出殯:
喪禮完畢後,隨即出殯,出殯行列順序如下;1.教會會旗 2.『榮歸天家』二人舉的橫旗 3.單人舉的豎旗,上有勉勵的詞句,約十支 4.樂隊 5.花車 6.靈車 7.遺族 8.親友。一般出殯一段路後,遺族就先向送行的親友辭別,再去安葬。如果會場離墓地不遠,一般親友會送到墓地,等安葬完畢由原路回來。
九.安葬禮:
(一) 火葬:在火葬場,遺族親友集合,傳道主持唱詩禱告後,再行火化,將骨灰安置骨灰罐中,再放置於納骨塔中。
(二) 土葬:墓地不看風水,但須乾淨幽雅,表示對故人的尊重。
安葬時,不須看特定時辰,由傳道主持唱詩禱告(安葬詩歌),再將棺木放進墓穴中,蓋上塵土,遺族再舖上鮮花。安葬後,一段時間之後,應為先人揀骨裝甕,再安置納骨塔,沒有特定儀式,對先人表示敬意就可以。
十. 結語:
古人云:「慎終追遠」的美德,就是喪事盡其哀禮,緬懷先人佳蹟,以表兒孫對先人之孝,其實基督教的喪禮,雖然沒有拿香祭拜,但也有相同的意義。一貫道慎終禮儀人生有四大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孟子曰:生死事大,又曰:養生不足以當大事,唯送死能當大事。是故四禮當中,喪禮最為重要。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蓋父母一生辛勞,教我養我之恩,感銘五內,無以回報,當其逝世,能不盡哀其禮?古人親喪,守孝三年,今人因工商社會,事繁且鉅,三年禮制之期,恐荒怠事業職務,幾已無人遵守,但其基本禮儀,仍不可廢。一般人對於喪葬基本禮儀多無所悉,遇有道親親友發生喪事,亦愛莫能助。孟子曰: 『生死事大』。吾人幸得一貫大道,應該多廣結善緣,遇有道親親友,發生喪事,相關道親應主動伸出援手,愛心相助,使之深感道場之溫馨,且亦必感化成全其親友,為師尊師母佈德。一貫道慎終禮儀,重點在於提升道親的生命教育與喪葬禮儀水準,使之能提升到其他宗教之水平。讓道親能更加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也更加堅定認同我們的信仰。並讓道親感到無比幸
運與光榮。日後對道務更加努力推動。
臨終關懷是整場喪葬禮儀中,最重要的一環。越是落實臨終關懷,越能夠輔導家屬走出悲傷陰影。所以說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是一體兩面,不可或缺。擔任前往臨終關懷者,必須深具慈心悲願與犧牲奉獻之人,沒有犧牲奉獻,就不能隨傳隨到,無法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為臨終者,叮嚀觀想,萬緣放下並囑咐家屬,真誠助念。而且要具備殯葬專業知識,除了對臨終者的心理建設,更要知道家屬應注意事項和治喪流程事宜,在家或殯儀館治喪優缺點分析等等。
配合道場社服人員與近親家屬詳談,告知沾天恩師德殊勝因緣,道場將予以協助與關懷,並處理後事事宜。以聊天方式,告知家屬和病患,天恩師德,道之殊勝,龍天表天榜掛號,地府抽丁,明師一指之珍貴。無極理天和彌勒淨土之莊嚴殊勝。讓病患能夠堅定信仰,時常抱持三寶,和觀想仙佛聖容。請家屬多多行功迴向病患。適當敘訴其因緣殊勝,子女賢孝,請安心養病,如若因緣成熟,要萬緣放下。身體病苦折磨,心中自然有所怨言,或睡不著,請時時觀想仙佛聖容,恭誦仙佛聖號,並交代好未了心願,專心持三寶心法。若已知無法恢復健康出院,請建議家屬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放棄電療和氣切。以免對病患造成更大傷害,形成家屬心中不可抹滅之陰影。了解道場慎終禮儀處理方法,如果醫院通知病危,當不管任何時間,定要通知前賢,社服單位,道場專屬禮儀公司,協助助念,遺體安置等等相關事宜。
空暇時間,將其相片,衣物整理,隨時準備出院換穿。如預計在家中治喪,有空暇時家中大廳稍做整理規劃,也可請禮儀師先到家中了解,並可解答家屬之疑問。助念準備物品:(1).彌勒真經經本。(2).彌勒真經念佛機(彌勒真經或其他適合佛號 CD 和放音機)。
(3).彌勒真經被,蓋於病者身上,助其病患心神安定,免於外靈干擾。
家中大廳清出空間,準備水鋪(木板床,或彈簧床下面木板墊子,或 3 尺*6 尺 3 分木板下方墊高。)注意龍邊虎邊之方位,讓大體躺下,頭部朝內,腳朝外。(一般習俗: 斷氣前穿好壽衣、拜腳尾飯、燒腳尾紙、念腳尾經。)家中神明,祖先牌位(公媽)。如在一樓,須先遮神示吉。如有開設先天佛堂,則可不用紅布遮住。建議先助念恭誦真經佛號,勿再搬動遺體或急著擦拭更衣。如果是意外死亡,或需要法醫相驗,須等待警察法醫相驗完,始可穿上衣物。所以在相驗前,不可擦拭更衣。先用蓮花被,彌勒真經被,蓋在大體身上。
助念前,先向往生者開示勸告抱持三寶,觀想祖師師尊師母聖容。並告知世間一切,皆是因緣和合。皆是假景幻化,肉身已壞,現在感覺是佛性,是靈魂。應該萬緣放下,跟隨祖師師尊師母,回天修行,搭幫助道。現在唯有跟隨道親,家屬念佛。靜待仙佛降臨接引回天。
家屬代表,準備五盤供果和大把香(108 柱)到佛堂稟報仙佛,祈願慈悲接引亡者順利回天。重發心愿,迴向功德給亡者。道場前賢應盡速與家屬說明治喪事宜,如助念,訃聞印製,作七、追思會、家奠、道場追思禮及公奠等等。道場能夠幫忙的部分向家屬說明,並與禮儀公司配合協商,使整場禮儀進行順暢對於傳統禮俗或地方性習俗,必須給予相當尊重,商量取捨,與家族宗長或主事者溝通協調,告知道場慎終禮儀之作法,不鋪張、不殺生辦素食、不浪費、以莊嚴肅穆為主,但仍要以圓滿其家庭為原則。車禍意外需驗屍或傳染病或因住院過久,點滴打過量,遺體腫脹。應視情況提早入冰櫃冷藏處理。大道明燈(仙佛鸞訓)云:玄關乃是正門,所以得道之士歸空之時,猶如睡眠之中,無半點痛苦。跟一般未得道之人不同。佛教說法:一般人往生之時,靈魂與肉體分離,如生龜脫殼,非常痛苦。奠禮堂佈置,以莊嚴肅穆為主,勿過於華麗鋪張浪費,奠禮堂不是展現財力與交際能力之場所,是讓家眷盡情致哀與親友做最後告別致奠之處,切莫以比較心態做佈置。
各道場助念如已具一定之規模,可以在喪家安排之作七時間,前往助念,已表關懷之心意。如尚未有一定之規模,或是亡者與家屬天職,未符合規定,可以在 6 天內或與家屬約定之間,前來助念經典,已表關懷慰問之意。追思會之作法,必先開會研討,並徵得家屬同意,在告別式前一晚或適當時間來舉行。
訃聞印製之格式,應以道場格式印製,內容更加彰顯道之尊貴與殊勝。奠禮時間建議分成三時段。(1)家奠禮約 30-60 分鐘。(2)道場追思禮約 20-60 分鐘。(3)公奠禮約30-90 分鐘。以免耽誤到一些民意代表和社會賢達人士之公奠時間,現代社會必須相互尊重,並且準時守法。如此就能避免趕時間插隊現象,造成奠禮之不流暢。如果是土葬方式,必須以安葬時間向前推算,包括路程時間,啟靈時間,綁大龍和發引辭客時間等計算進去。訃聞之顏色,須考量家屬道化程度。以圓滿為優先決定。訃聞印製前須注意發文者由誰具名,須符合對應關係。根據道場崇禮尚義之規定,提供治喪委員會名單。是否印製地圖,懇辭花圈、罐頭塔、奠儀等等。訃聞印製須多請幾位家人和前賢校對更正。
奉安官與禮儀公司人員協商進行時間一般習俗有接棺、乞水、沐浴、放手尾錢、辭生。禮儀司完成儀式後,請他交給道場,作入殮禮儀式,請奉安官恭讀入殮祝文。禮畢後交給禮儀公司在吉時進行入棺之大體入殮固定。固定遺體後,再交給道場進行封棺儀式,請奉安官恭讀封棺文。在入殮之空檔,可以帶動家屬恭誦彌勒真經與心經等。按照吉時或是家奠禮前 30 分至 1 小時,請奉安官和扶柩人員,進行移柩儀式。現在奠禮多因場地關係,遺柩無法在式場後方。所以移柩儀式變成形式上動一下,沒有再請奉安官進行移柩儀式。
一貫道追思禮暨公奠禮之程序:
發引時各位道親兩邊豎立(或捧花)默誦佛號、恭送靈柩發引坤道捧花隊伍約 10-12 人(或 20 人)在靈柩前方引導護靈執拂人員,在遺柩旁護靈上車或走在靈車兩旁,直到定點全部人員上車出發。
一貫道慎終禮儀不建議使用太多陣頭,在家奠禮道場追思暨公奠禮,只需一團國樂來維持莊嚴的儀式進行。發引時可以用一輛九人座車子或是請一輛佛祖車,裝設擴音器播放彌勒救苦真經,來當開路引導車。也可依照一般習俗,聘請大鼓陣,曲管等陣頭來當引導車。以單數之陣頭為吉。不建議請有孝女等電子琴車。也不建議請太多陣頭。部分道場有捧花隊伍,讓其鄰居與親友感到相當肯定道場禮儀之莊嚴。
扶棺人員將棺木送到定點,奉安官配合相關人員,(部分家屬有聘請誦經師)在遺柩前進行火化荼毘儀式,恭讀荼毘祝文。在適當地點恭誦彌勒真經、心經等迴向亡者。一般之送葬隊伍均急忙火化,甚至無有章法,火化場如同菜市場,讓人覺得雜亂無章。所以相關人員應先研究走位和動線。使得火化荼毘禮儀莊嚴隆重。部分地區有清淨靈之儀式,奉安官需了解其作法。配合火化等待時間,可先迎靈回家安奉。
家屬應在廳堂之側面擺上供桌,(或是適當的地方)。供桌一般應設於右側(虎邊)安奉。準備好祭祀用品,水果等。請奉安官主持安靈儀式。時間許可,恭誦彌勒真經、心經等迴向亡者。
安靈圓滿後,奉安官或其前賢,可向遺族開示天道寶貴,前賢慈悲等。使其家屬發心研究幫辦,助其亡者果位高升。
結語:死亡並非結束,而是另一個無形生命的開端,往生者已經走完他人生路程,而活著的人,也該走向人生光明的大道。願每一場告別奠禮,都能夠在感恩、感性、感動中感化每一個人,讓大家在道場中,不斷成長茁壯,進而開花結果。
一○八炷香、獻供五或十盤依早晚獻香禮節後呈報再加叩歸空(謝恩)禮節。呈報亡者姓名、地址、求道日期、佛堂、引保師、點傳師姓名及所屬壇名。若資料無法查詢,就已知的部分稟告即可。
歸空禮節 謝恩禮節
明明上帝 一千叩首 十叩首
諸天神聖 一百叩首 五叩首
彌勒祖師 一百叩首 五叩首
南海古佛 一百叩首 五叩首
活佛師尊 一百叩首 五叩首
月慧菩薩 一百叩首 五叩首
各位法律主 一百叩首 五叩首
三官大帝 一百叩首 五叩首
地藏古佛 一百叩首 五叩首
東獄大帝 一百叩首 五叩首
灶 君 一百叩首 五叩首
接引仙童 一百叩首 五叩首
起 作揖 叩求(謝恩)禮畢放手鞠躬退
佛教認為死亡不足懼,死是輪迴,亦是解脫的開始在於個人能否放下而定。佛教主張葬儀簡單、隆重即可,靈前不宜用葷腥祭祀亡者,應以香花、素食、蔬果供養,遺體最好採用火化、奠儀,除喪葬及生活所需外,最好供養三寶(佛寶、法寶和僧寶 ),弘法利生或公益慈善用途,將功德迴向亡者。
「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係出嫁女兒負責,「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以縮為 24 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天,中間每隔 2 天為「七」即為 24 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奠禮儀式:移靈 > 入殮 > 家祭 > 公祭 > 瞻仰遺容 > 蓋棺封釘
殯者出殯行列:前導(多為陣頭) > 樂隊 > 師父 > 遺像 > 靈柩 > 靈位 > 重服親屬 > 親族 > 送殯者。出殯是將亡者送到墓地下葬或到火葬場火化,出殯前宗教師或比丘會帶領家屬進行繞棺念經的儀式意為讓亡者安心的往生淨土也讓家屬心靈上較為安定。靈柩啟靈後,大眾念佛,孝眷跟隨法師,緩步走出靈堂,哀送靈柩上靈車。殯喪隊伍行至街道路口,停棺,孝眷轉身向親友跪謝並婉辭送葬,此謂「辭客」,亦稱「謝步」。待親族中長輩上前迎起時,孝眷坐上靈車,一路念佛,護送靈柩至火葬場或墓地。
火化程序:
晉塔安骨灰程序:
土葬程序:
圓滿:返主 > 豎靈 > 孝飯 > 巡山
後續關懷:對年 / 合爐
在淨土宗的殯葬儀式中,是以助念佛號與念誦經典之儀式來超渡,藉此功德迴向給亡者,也藉此儀式來撫慰亡者家屬悲傷的心情。其禮儀是以亡者接近死亡或在死亡後 8 小時內的「臨終關懷」為主,後續關懷有「助念法節」、「作七法節」、「出殯前功德法事」、「入殮」、「出殯」等喪葬禮儀。又因我國民俗之因素,融入了「百日」及「對年」的殯葬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