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儀禮俗
傳統治喪期間為趨吉避凶,會有許多禁忌,但時至今日,生活習慣及觀念逐漸改變,許多喪禮中的禁忌,若已不合時宜,我們不一定要全盤接受,可以用更理性和關懷、圓滿的態度來檢視或看待它,也可以視情況適度調整作法,才能讓喪禮更圓滿,更顯意義。
以下為現行一般治喪期間應注意事項與禁忌,僅提供參考:
- 佩帶孝誌,一般以亡者之性別,依男左女右佩帶。
- 服(守)喪期間,應穿著素色衣服,如白色、黑色或灰色。
- 依傳統習俗,為父母、祖父母等長輩服喪,在出殯前不剪(燙)髮,不刮鬍鬚,不擦粉,不塗口紅(另有部分地方習俗,父母或祖父母喪,孝子女或孝子孫須剪髮者)。
- 服喪期間或佩帶孝誌,不進寺廟,不祭拜神明菩薩,也不進其他親友家裡(俗謂有穢氣)
- 為避免不必要困擾,孝子女外出時,得把孝誌暫時放置亡者靈位旁或靈桌上(俗稱「寄孝」)。
- 有親友親至靈堂弔唁,應由孝眷點香後遞交親友上香。祭拜時應向亡者秉報上香者姓名身分。親友上香畢,應恭敬接香並插香爐中後向來祭拜之親友答禮致謝。
- 視死如視生,停靈期間應早晚拜飯。早上天亮後,應先端一臉盆水供亡者梳洗後再供早飯。傍晚則於太陽下山前供晚飯,並於供飯後再端一臉盆水供亡者梳洗。
- 靈桌應保持潔淨,靈前水果應每天更換,鮮花則適時更新。
- 年節祭拜亡靈,應提前一天(如中秋節祭拜,應於農曆 8 月 14 日舉行)。
- 遺體安置自宅(停靈家中),應 24 小時日夜守孝,直至出殯。並應避免貓狗躍過遺體或棺木(傳統喪葬禁忌)
- 搭蓋告別式場或出殯時佔用道路,應事先向轄區派出所申請核准。
- 出殯後,靈位設於祖先牌位左方(面向牌位)。農曆初一、十五仍應拜飯,直至三年合爐。
- 百日、對年祭祀一般於滿百日、周年當天舉行。三年則於對年後擇一吉日舉行,並另擇一吉日合爐。對年、三年和合爐有同一天舉行,有分兩天舉行,也有分三天舉行者,應視月令、年令、牌位座向而定。
- 遇有閏年,對年祭祀仍以滿十二月為準(俗稱亡靈無閏月)。
- 舊俗新墳應連續三年祭拜,第 1 年於清明前,第 2 年於清明當天,第 3 年於清明後。而今人雖是火化進塔,亦比照新墳連續三年祭拜。
- 一年期間,家中有二人先後不幸過世,一般會有「祭煞」或「祭三喪」的儀式(意謂不會再有第三個不幸)。
- 停靈期間或出殯告別式當天,親友前來捻香祭拜。辭送時,彼此不說「再見」(因為這種傷心不幸的事,彼此都不想再發生),而是以「請保重!」或「您慢走!」來表示。服喪守孝期間儀節(禮俗禁忌)
- 不進出廟宇;傳統禮俗認為服喪守孝期間身不清淨,於此期間祭祀表對神明不淨。
- 治喪期間儘量不拜訪親友,以表對他人之尊重。
- 遠離娛樂場所,佈施修福,以表對先人禮敬追思。
- 百日之內建議勿參加親友之婚喪喜慶活動。
台灣喪禮有許多禁忌,須誠心看待的,持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遵從這些禁忌。
- 參加喪禮必須心懷正念,不亂想、亂說、亂看,如對著死者照片說這女生好漂亮,真可惜...的話。
- 死者為大,不要在典禮中說話、表現不莊重。
- 在殯儀館裡,不亂看其他靈堂。
- 注意穿著,不穿花花綠綠或鮮豔衣服參加!
- 參加喪禮態度必須正經,不嘻皮笑臉!
- 包奠儀(白包)一定單數,如 1100、2100...。
- 離開時切忌向家眷說再見,一起相約去葬禮的朋友也不要互相道別,台灣民間傳說這樣不吉利,像是很快又會有相同的事情發生。
- 要說去洗手間或廁所,不可說去化妝間(室),因化妝室是幫往生者化妝的地方。
- 參加喪禮可隨身帶紅包,袋裡裝些米跟鹽,米跟鹽有除煞功用,也可帶艾草避邪,後在回家途中丟到河邊或路邊。
- 參加喪禮後先去人多熱鬧的地方再回家,避免把不好的東西帶回!
- 喪禮中所拿毛巾回家後要先用水洗過並曬過太陽再使用。
- 回家進門前用艾草、芙蓉泡水擦拭全身。
- 孕婦避免參加喪禮,如不得已須在腰部綁上紅布,避免煞到嬰兒。
因「相似」而產生的禁忌
- 忌衣服反穿
- 忌全身穿白或黑或藍:它們是居喪期間一種服裝,故平時忌穿
- 忌戴白帽或以純白毛巾裹頭
- 女子忌以純白、綠、黃、黑或近似麻布顏色之物為髮飾
- 忌在大廳睡覺而腳朝外:因停柩時,視採腳外頭內之姿勢,表示他要走了。
- 忌將斗笠拋在屋頂
- 平時忌撕門簾紙:只有遇到喪事才會撕除。
- 忌將大廳門扉關一半:有喪之家門扉關一半。
- 忌用竹掃帚掃大廳:用竹掃帚掃大廳,是出殯日移柩出廳後,用它來掃除晦氣。
- 掃地時忌由屋內往屋外掃:出殯日移柩出廳後,由屋內往外掃,謂之「掃除晦氣」。
- 忌吃飯時將竹筷直插入飯中:這是拜死人的腳尾飯的做法。
- 忌送人年糕:只有居喪之家,過年時親友才會送他年糕。
- 忌送人成串的鹹粽: 一般餽贈為散裝,只有居喪之家,端午節時親友會送他成串的鹹粽。
- 忌以毛巾送人:喪家答謝朋友之奠儀適用毛巾。
- 忌將桶盤橫的端上桌
- 辦喜事忌用白饅頭鹹稀飯請客:皆為喪事所用
- 忌用黑糖煮麵線吃:黑糖煮麵線,俗稱「烏麵線」,專供喪事套衫的孝男食用以禳邪。
- 忌說「捧飯」:是喪事專有名詞。
- 忌將信封折角、忌用全白信封:皆為訃聞所用,恐引起誤解。
- 棺材店老闆、烏頭道士行經門口忌請他進來坐:以免引來歹彩頭。
- 忌用奇數碗祀神請客:喜事忌奇用雙,喜歡成雙成對。
- 祭祀燒香忌用兩枝:喪事之通例忌雙用單,但大多數地區對新亡燒香卻採用兩枝。
- 年節祭祖所燒銀紙忌用小銀:小銀用於人初終之燒腳尾錢、做七、百日、祭墓以及其他神格較低的鬼等。
- 忌未搭棚寮而露天請客:一切喜事請客皆搭棚寮,只有喪事一切從簡才會露天請客,且未搭棚寮也容易引起誤會。
因「接觸」而產生的禁忌
- 忌行路時看道旁凶死之屍體:凶死者魂力強,恐被沖煞。
- 行路忌與出殯隊伍正面相遇,迎親隊伍尤忌:小孩或流年不利者,恐有犯煞之虞,新娘恐吉凶相沖,再者恐看了會有「歹彩頭」。
- 忌小孩對著別人的靈柩、靈堂、墳墓用手去指:恐因不敬而引起不祥或犯煞。
- 風俗習慣與禁忌,吃飯不能坐著吃,家中有喪事代表不吉利而且也不是開心的事情,坐著吃飯有團員熱鬧之意,所以不行。
- 在家中未乾淨之前(還在守喪期間),一般是七旬(49 天)之內,不可以帶孝到別人家,會帶楣運到別人家。
- 家中不可以看電視及一些娛樂,也是熱鬧之意所以禁止。
- 往生者入殮之後,不可以把圍幕翻開看到棺材,不吉利。
- 家中有人往生,要在鄰居家門口貼紅紙辟邪。
- 家中的電燈早晚都不可以關靈堂的蠟燭香要不間斷的燒,幫往生者帶路祈福晚上要有人看守靈堂以免香燒完及注意安全。
- 喪事期間若家中有昆蟲或動物不可以殺死或趕走,那些可能是已經往生的人來帶領往生者的家門口要放置艾草水供祭拜者離開時使用去霉氣。
- 去喪家時身上要帶艾草、榕樹葉或零錢護身符之類的,離開時不可說再見,並在回家的路上將榕樹葉丟掉,不要馬上回家去其他地方走走,回家後不要立刻進家門要在門口用艾草水清洗一下。
- 喪家對於來幫忙的人(法師 道士等)給ㄧ點紅去霉氣。
- 出殯後要給有貼紅紙的鄰居一份禮物(內有鞭炮 金紙 餅乾),並做灑淨告訴鄰居這段時間麻煩他們了,放鞭炮燒金紙去霉氣。
- 在往生者未滿ㄧ年(49 天過後)時,若要參加一些熱鬧的喜事,必須徵求對方的同意,以免有禁忌問題。
- 帶孝的期間不可以進廟裡。
- 為出殯前不可以開往生者玩笑或說不吉利的話。
- 對年(一年之內)之前,遇到節日要提早一天為往生者過節,因為往生者尚未寫入祖先牌位,所以不可以和祖先一起過節。
- 若有公務ㄧ定要到其他人家或出國,事先向別人報備或將孝誌寄放在靈堂,並對往生者說明原因。
- 家中若有侍奉神明要用紅紙蓋起來,以免冲煞到。
- 到殯儀館要帶護身符。
- 吃飯的時候也不要叫大家去吃~餓的人想吃自己去吃就好了...
- 每天都要換水果拜拜,不可以擺鳳梨、芭樂和梨子.
- 直系親屬不理髮、不刮鬍子,並且百日之內子孫均需「帶孝」
- 外家的人到喪家送葬只有送出,沒有送到墳地。
- 家人應穿著樸素。
- 去喪家向死者致哀,也要了解台灣的民俗不能回頭,也不能說「再見」,喪家也不可以說「再會」。
道教禮儀
一、道教喪葬禮儀
【一】臨終處理
- 沐浴、更衣:對往生者之尊重
- 遮神:喪喜有別
- 拼廳:落葉歸根
- 舉哀:為孝道教育之表現
- 門制:對外告白,並表明逝者之身分
- 置腳尾物,燒腳尾紙:突破真靈(1)道教認為人死後,魂昇于天,魄歸體中五臟,人之生稟以精氣神,氣散則亡;為使死者早脫迂腐之苦,借以火光之氣,使魄喪傾。故曰:「突破真靈」(2)亦為事親孝道之表現。
- 持念往生咒,以仗道力而超拔。
【二】入殮
- 入殮:亦稱「入木」,應置靈堂及供品。
- 靈堂:道教儀上之特色(1)魂幡 (2)魂帛(神主) (3)感神旛 (4)魂身 (5)金童玉女 (6)安奉七星元辰燈
【三】早晚拜飯
表現孝道精神,並以身教準則。
【四】一~七之忌/俗稱做旬,教儀稱「屆丁旬,開通冥路」
- 亡人一七/冥府第一宮,泰素妙廣真君,秦廣冥王。
- 亡人二七/冥府第二宮,陰德定休真君,楚江冥王。
- 亡人三七/冥府第三宮,洞明普靜真君,宋帝冥王。
- 亡人四七/冥府第四宮,玄德五靈真君,仵官冥王。
- 亡人五七/冥府第五宮,最聖耀靈真君,嚴羅冥王。
- 亡人六七/冥府第六宮,寶肅昭成真君,卡城冥王。
- 亡人七七/冥府第七宮,泰山玄妙真君,泰山冥王。
- 亡人百日/冥府第八宮,無上正度真君,平等冥王。
- 亡人周歲/冥府第九宮,飛魔演化真君,都市冥王。
- 亡人三年/冥府第十宮,五靈威德真君,轉輪冥王。
*亡人百日,稱哭卒;周歲稱小祥;三年稱大祥;故大祥吉畢,稱寶華圓滿天尊。偈曰:「天尊哀憫救群速九夜幽魂盡出離 徑上南宮感受度 普皆同會入無為」故須做忌,開通冥路,超度亡人,來登福境。
一.臨終前之準備:儀節簡要說明:
拼廳與舖水舖:
病人自知將終,皆會指定以大廳為其「正終」之所,因此病人危急之前,子孫應先將大廳打掃乾淨,準備舖放水舖,俗稱「拼廳」。拼廳後即要舖水舖,以厚木板一張(六尺長三尺寬左右)用椅子墊高置於廳旁,勿緊靠牆壁,男移龍方(進門之右方),女移虎方(進門之左方),或以神明牌位之方向,男左女右,頭裡腳外。
壽衣:
人死穿以入殮的衣服稱為「壽衣」,當病人危急之前,家屬即應為他準備好。台灣地區之習俗,壽衣算層而不算件(即上衣有裡子即兩層),上衣通是六件七層,褲子二件至三件,白襪黑布鞋。
遮神:
病人以大廳為正終之所,大廳供奉有神明、祖先,一旦氣絕,要沐浴、更衣等,怕對神明祖先不敬(俗稱見剌)必須用米篩或紅紙遮住神明及祖先牌位,俗稱遮神,大殮入棺後再除去。
宗教信仰之配合:
一般民間信仰,人死後靈魂乘轎(車)赴陰間要在腳尾供腳尾飯,腳尾燈、燒腳尾香與紙,這些宗教物品等,不須在去世前即準備在家中,但須有所計畫,以免事出倉促,有所失誤,空留遺憾。
二、初終之儀節:
(一)儀節流程:隨侍在側→舉哀→帷堂→闔扉→子孫變服→陳設腳尾物→易枕→蓋水被→示喪→為鄰居掛紅→守舖→關貓→買布製孝服→孝誌→擇日→辦理死亡登記→報喪→買棺→成立治喪委員會→宗教法事→哭路頭→奔喪
(二)儀節簡要說明:
- 隨侍在側:病人移至大廳水舖之後,子女即必須隨侍在側,不可單獨留病人在大廳,以免病人去世不知是幾時嚥氣,徒留遺憾。
- 舉哀:病人一旦斷氣死亡,依俗須於門口焚燒一頂紙轎(車)供靈魂乘用,俗稱「燒魂轎」以大碗公為香爐,焚香拜亡靈,全家大小始舉哀慟哭,儒家重視人倫感情,故以哭泣辟踊以盡其哀,佛教界人士則以為死者去世八小時之內,意識未完全脫離形體,子孫不可移動,不可哭泣。
- 易枕與蓋水被:子孫用石頭或一支大銀紙做為屍枕,傳說如此子孫才會「頭殼硬」(聰明之意),實則將頭墊高後屍首才會收下巴,不致張口嚇人,而且較不易腐臭。屍身棉被須去除,改罩水被(一大塊白布中綴紅布),用意除覆其形外,也是避免蓋棉被容易發臭。
- 陳設腳尾物:腳尾處依俗須陳列腳尾飯一碗(露天炊煮),用大碗盛滿,越滿越好,飯上放一粒熟鴨蛋並正插一雙竹筷,供死者享用以便上路,另置腳尾火(油錡仔)、腳尾爐(用碗公盛砂做香爐),並燒腳尾紙(小銀),供死者做盤纏,應慢燒,以免室溫升高。
- 變服:初終尚無孝服,唯為宜悲誌哀,全身改穿素色衣服。
- 帷堂與闔扉:惟堂俗稱「吊九條」,即以一全匹白布,用竹竿架吊起,彎九次後將屍床圍起來,目的在隔開內外;同時須將門扉關一扇,以防日月光照射到屍身上。
- 門外示喪與鄰人掛紅:家有喪事應於門外張貼告示,以白紙黑字寫明「嚴制」或「慈制」或喪中「長輩尚在,晚輩去世時用之」。紅色春聯應以撕除。為敦睦鄰居,應為附近鄰居大門貼一塊紅紙,以示吉凶有別。紅紙於出殯日啟靈後始撕除,並由道士洗淨,貼上淨符。
- 守舖與關貓:親人死後,子孫哀慟不忍,必須小心看守,孝男夜則席地而眠,稱為「守舖」,守舖除了哀傷親人之死不忍離開寸步之外,尚可預防親人因休克「死亡」復活而乏人急救,有親友來弔時不致無人照應,同時也防止肉食性貓科動物之毀損屍體。
- 請人買布料、製(租)孝服與孝誌:喪事所用布料以白布為最多,孝服若是自製,則須採購五服(麻苧、藍、黃、紅)布料。
- 擇日與辦理死亡登記:喪事重忌諱,入木(大殮)、轉柩、落葬等均須選日選時。一般是先看入木時辰,然後才看墓地,後再看出殯之時日。家屬持死亡證書向戶政事務所辦理死亡登記,始能入殮。
- 報喪:入木時辰看好便可報喪,父喪要報伯叔、姑母等,母喪則要通知外家俗稱「報白」,母舅以外的親戚,可以央人代為報喪,或用電話通報。
- 買棺:俗稱「買大厝」,父喪由伯叔一人陪孝男去,母喪由外家一人陪孝男去,另外可請一位懂木材之鄰友做陪。棺木,土葬與與火化所用不同。
- 哭路頭與奔喪:出嫁女聞耗喪回家,離家一段距離即須號哭,且有哭辭,聲極淒洌,俗稱「哭路頭」。凡長輩嚥氣時未隨侍在側之子孫,自外地奔喪回去,必須匍匐入門,表示自己不孝,奉養無狀。
- 宗教法事:初喪未入殮請道士或僧尼唸經,稱「唸腳尾經」;或者俟入殮時再一併舉行,稱「入木法事」。
- 成立治喪委員會:本身或子女當中具有崇高社會地位者,死後應由其朋友或長官、同事、僚屬組成治喪委員會,討論及安排治喪事宜。
三、大殮與停殯:
(一)儀節流程:成服穿壽衣(套衫)→沐浴→乞水→接板→磧棺→放板→乞手→尾錢→宗教→儀式→拼腳尾物→佈置孝堂→捧飯→封釘→打桶→大歛→棺中佈置→辭生→做七→喜喪燈之製作懸掛→訃聞→撰印→寄送→香奠→答紙→守靈
(二)儀節簡要說明:
- 成服:昔日有成服儀式,今多省略。客家則至出山前做功德之前才舉行成服禮。
- 放板:運棺木到喪家,俗稱「放板」。
- 接板與磧棺:壽板運到離喪宅幾十公尺遠時要暫停,孝男等穿孝服哀號來跪接,俗稱「接板」。接板時為首帶一袋米(內放銅幣,今改用紅包),一副桶箍篾,一支新掃把,米與桶箍放在板上,俗稱「磧棺」,新掃把則用來掃棺,同時孝子每人孝服衣裙都佩許多捲好的銀紙在棺前燒,燒完,棺木才抬進家門,抬棺入屋,要頭先進,俾便入殮時頭內腳外。
- 乞水:接棺後隨即乞水,子孫全部穿孝服往大圳溝或河川,為首帶瓦缽、香、四方金、兩枚硬幣、抵水濱,燒香向水神禱告因某人去世,向水神乞水以便沐浴、舀水,不可逆流,尤忌重舀,今人住於都市嫌河水髒或離河太遠,也有人以水桶裝自來水置於露天處以行乞水之禮。
- 沐浴:乞水返家,旋即舉行沐浴、穿衫辭生,分手尾錢儀式。沐浴,由長子或「土公」以白布沾乞自河川之水,由頭到腳做一比畫,比畫時「土公」須唸吉利話。
- 穿壽衣:今人大多於未斷氣即為死者穿上壽衣(前已略敘),少數地區仍循古禮於沐浴後行之。為死者穿衣,古代有「套衫」儀式,今已無。死者之穿著,貼身一重必須用白色棉布衣褲,日後撿骨骨色才會潔白,中層隨人穿,外層則昔多用長衫馬褂,今已有人穿西裝。
- 辭生:此為尚看得見死者容貌最後一次之祭奠,也是死者辭別「生人」階段最後一次祭奠,故名「辭生」。須準備六至十二碗食碗,陳於死者面前,長子站在竹椅子,餘人跪於屍旁,由道士或土公用竹筷代死者夾菜每夾一道便唸一道吉利話。
- 乞手尾錢:「辭生」後即乞手尾錢,把預放在死者衣袋內的硬幣分給子孫,每人一枚,用白布或藍布穿孔繫於手腕,父死繫於左手,母死繫於右手,帶至換孝為止,象徵死者愛護子孫,留下財產分給眾子孫,另一方面也象徵著責任之傳承。
- 大殮與棺中佈置:大殮即將屍身置入棺內之稱。通常人嚥氣後廿四小時內擇吉時入殮。入殮時子孫環視,有的子孫親自為之。長子用白布自屍腰提起,其餘子女抱其頭與足,小心放入棺內,此時民俗忌「人影」被壓住,故須注意燈光之光源方向。下墊棺蓆上蓋水被,加枕(中白兩旁紅內裝銀紙、狗毛、雞毛之菱角枕,表示雞啼狗吠死者才能知晨昏),庫錢、生前物品、過山褲及桃枝等。棺底最好先舖蓪草、茶葉等以吸屍汁,亦有置七星板。右腳踏銀紙左腳踏金紙(部分地區正好相反)。
- 封釘與停殯:屍體安置好後,固定不會移動,並經子孫親友最後一次瞻仰遺容,隨即加蓋封釘,父喪由「族長」主釘,母喪由「母舅」主釘,謂之「封釘」。棺釘分四角四支長釘,天頭中間一支小釘纏五彩布,長釘要整支打入,小釘只略釘一下,即由孝男用口咬起置於香爐。釘釘時要唸吉祥話。如隔三天以上才出葬,停柩在堂,等待出殯,則須「打桶」以防臭味溢出。
- 拼腳尾物、佈置孝堂與捧飯:打桶後要將腳尾飯,腳尾紙等移走,俗稱「拼腳尾物」,然後在柩前布置孝堂,以白布遮柩,設靈幃,架遺像,亡者衣服鞋襪置於椅子,置靈桌,供奉魂帛,魂幡,置一對蠟燭、鮮花,設香案、果品、燈火日夜不熄,備親友之弔唁。自入木起每天要捧飯,有人捧三餐,有人捧二餐,早、晚要捧水供亡親洗手面、洗腳手。
- 宗教儀式:大殮係喪禮中之重要儀節,大部份人家都會衡酌自已經濟情形,宗教信仰敦聘宗教人士到宅舉行宗教儀式。若舉行宗教儀式則魂帛、魂幡等即委請道士僧尼製作書寫。
- 做七:「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係出嫁女兒負責,「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以縮為二十四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天,中間每隔二天為「七」即為二十四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 守靈:未出殯前子孫須在靈幃守靈,夜間則在柩旁敷蓆而眠,俗稱「睏棺腳」。及因生前晨昏定省,不忍讓死者遽爾孤零。
- 香奠與答紙:死者親友通常會送錢給喪家買銀紙燒與死者,俗稱「香奠」或「楮敬」金額必須單數,切忌雙數,以免重喪。喪家收到香奠,必須答謝,俗稱「答銀紙分」。目前以答毛巾最為通行,而且是收到香奠當時隨即答謝。
- 訃聞之撰印及郵寄:大殮後,家屬或治喪委員會應撰好訃聞付印,並斟酌情形郵寄有關的至親好友,不應濫發。
- 喜喪燈(大燈)之製作與懸掛方式:一般家庭在廳堂上懸掛兩盞喜燈。遇喪事加兩盞喪燈。懸掛方式及意義:喜喪燈(俗稱大燈),乃懸掛在廳堂之外以示區別,喜喪燈之懸掛目的乃在分別1.停柩在堂 2.出殯後。
四、出殯前之準備工作:
(一)人員之分配
1.大規模喪禮特聘總幹事一名:秉承主人意思辦理出殯當天事務。
- 會計組:奠品受禮處、親戚受禮處、來賓受禮處。
- 接待組:簽名處、公奠登記處、貴賓接待。
- 總務組:禮堂會場之佈置、文書、各項應用物品之準備布置與整理、奠裡後會場之清理、物品採購、訂購、喪服縫製人員、餐飲管理組。
- 奠禮組:司儀、禮生二名、報告生平事略一名、致謝詞一名、音響燈光及攝(錄)影及錄音、點
- 釘者、壓柩位:請父母雙全者或福祿雙全者為之。
- 行列組:督導員及交通維護員一至數名、開導隊、抬柩組及各項儀杖、花車之督導。
2.小規模的喪禮其治喪人員可精簡如下:
- 聘總幹事一名兼辦總務。
- 受禮處兼辦簽名工作:一至數名。
- 奠禮組:禮生二名及司儀一名。
- 布置組:視實際情形二至數名。
(二)奠禮堂之佈置:
會場以設於殯儀館最為理想,假如是利用喪家附近空曠場地或巷道等則須預先搭蓬,依親友人數多寡與地形寬廣而決定會場的規模。唯靈堂設戶外應避免妨礙交通觀瞻,奠弔時不得製造噪音及妨礙鄰居安寧,在會場入口處正上方即俗稱「牌樓」,必須有標題,標明逝者之姓名以便賓友辦認,上書字數須依「生老病苦」之例。
◎軸幛之佈置:以佈置在會場左右兩旁為宜。
- 親戚之靈旌:佈置在「龍方」由賓友視線為起線,高約一丈,垂直懸掛,其長幼尊卑的順序依親戚上香之順序由內而外。
- 各界首長與公司機關及民意代表之「輓軸」:直式者懸掛兩旁、中間部份懸掛長官輓額,只要簡單幾副即可,其餘儘量布置在兩旁,如數量多可分上下兩層。以柩為主尊,按中央級、省級、縣市級、鄉鎮級,由內而外排列。
- 輓聯以相對偶為聯句採直式佈置,其尊卑大體上依配偶、兒(媳)、女(婿)、父母、胞兄弟、侄、孫(媳)、孫女(婿)、曾孫、同鄉、治喪會等順序而排列。
- 特殊長官之輓額,恭懸在禮堂正中前方。
五、葬日儀節
(一)儀節流程:家奠→轉柩→公奠→安釘→啟靈→葬列→放栓→安葬→辭客→祀后土→點主→祭墓→返主→安靈
(二)儀節簡要說明:
1.轉柩:一般由宗教師(道佛人員)指揮,並由抬柩人員抬之,視喪家場地大小而有三種方式:
- 直接將靈柩移至禮堂靈案內。
- 移柩至禮堂靈幃之後面。
- 若禮堂空間狹小無處可放,則只由抬柩者輕輕移動一下象徵移柩。由兒子與長孫各執杖與招魂旛恭請靈位與香爐、安靈位於靈堂前中央位置,會場人員應肅立恭迎。原來停柩處置一木炭火爐以除濕取旺,放碗筷若干把(一個兒子一把),另置一桶水內放錢幣,以祈「錢水活絡」,並置一圓形竹器內盛發粿及十二粒丁仔粿(閏年加一粒)以求添丁發財。或加一把箍桶篾以警愓子孫須團結。
※奠禮前之準備:
1.觀念:
- 奠禮應莊嚴肅穆,故孝眷不宜在奠禮進行中嚎啕大哭,以致影響奠禮的次序。依「國民禮儀範例」第十七條:親友之喪,應臨弔展奠,道遠者得函電致唁;奠弔時,應肅穆靜默。故奠禮進行當中不論任何人(包括賓客、葬儀工作人員、樂師等),不可聊天、走動、吸煙,以表示對逝者之尊敬,只有靈前香煙繚繞。
- 所有約雇樂團與陣頭只是供行列用,絕對不可佔用奠禮進行的時間與妨礙肅穆感,不應有「假哭」或「請人代哭」的現象,更不應要求家屬在地上爬行。
- 奠禮務必依訃聞內所定時間進行。不可稱「告別式」(日語),亦不可謂家祭(除服之日始日祭)、公祭(先聖先賢,對國家社會有功之人士始用之)。
- 各項工作人員各就崗位及敦請賓客就位,家屬除兒子與長孫在柩邊準備引爐外,其餘子孫應在奠禮十分鐘前進入會場的最前方席位入座(準備參加宗教儀式)。
- 司儀人員宣佈奠禮開始時間、家奠禮進行時間、公奠禮開始時與禮成發引時間,以便讓親友與工作人員心理有準備。
2.家奠禮儀式:
- 家奠禮時間按內親外戚人數多寡而定,通常以二十分鐘至四十分鐘為宜。
- 依「國民禮儀範例」第四十八條家奠禮其儀式如下:
- 奠禮開始。
- 與奠者就位。
- 奏哀樂(不用樂者略)。
- 上香。
- 獻奠品(獻花、獻爵、獻饌)。
- 讀奠文(不用奠文者略)。
- 向遺像或靈位行禮(本款之行禮指鞠躬或跪拜,直系卑親屬家奠時行跪拜禮)。
- 奏哀樂(不用樂者略)。
- 禮成。
※家奠禮中每一個單元皆以此儀式行禮,既莊嚴又隆重,每一個單位的奠禮時間約一分鐘。
3.公奠禮儀式:
「國民禮儀範例」第四十九條:親友奠弔應向遺像或靈位行禮,並向其家屬致唁,團體拜奠得參照第四十八條所定之儀式辦理,親友行禮時,家屬於案側答禮。公奠開始 奏樂(不用樂者略)治喪會公奠(無治喪會者免)。
- 奠禮開始:
- 主奠者、與奠者就位肅立。
- 奏樂(不用樂者略)。
- 上香。
- 獻奠品(獻花、獻果、獻爵)。
- 讀奠文(不用奠文者略)。
- 向遺像或靈位行三鞠躬禮(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 奏樂(不用樂者略)。
- 禮成。
- 家屬答禮。
- 請復位。
- 報告故人生平事略。(含致感謝詞)。
- 各機關團體公奠(儀式照治喪會公奠程序進行,第 5 項獻奠品可省略)。
- 自由拈香(如人數過多或時間迫促時,可推舉代表一人拈香,其他來賓就原地起立敬禮)。
4.安釘禮:
入殮後在靈柩四端各釘一長釘謂之「封釘」,因入殮當天族長或母舅未必到場,乃直接由棺木店仵作為之,而於出殯日另外再安排一場「安釘禮」,請族長或母舅執斧點釘。安釘意義:昔時因沒有醫生開具死亡證書及檢察官制而人命關天通常由親兄弟審視後,才封釘或啟靈,免得當子媳被誤會為草草收殮,其至被認為忤逆不孝或虐待死亡等。
5.啟靈、葬列與辭客:
- 啟靈:依古禮啟靈有啟靈奠祭,仵工人員(俗稱土工)絞柩完畢,將「蜈蚣腳」與槓桿均銜接好,以八人~十二人或十六人、廿四人抬起,另一人立即將「柩凳」踢翻或提走,謂之「啟靈」靈柩往屋外「靈車」處移動,子孫要迅即跟著爬起來,通常子孫應緊拉住靈車或紼帶,其意乃捨不得父母親如此快速離開。
- 葬列:依國民禮儀範例第五十二條規定,其次序如下:前導(標明○○○○○之喪)→儀仗(不用儀仗者略)→樂隊(應用國民禮儀樂曲)→遺像→靈柩→靈位→重服親屬→親屬→送殯者。
- 辭客:出殯行列啟靈一段路後,應擇適當地點讓靈車暫停,家族子孫向後轉,向送殯親友跪下或鞠躬,並婉辭他們請留步,叫做「辭客」,孝春俟長輩牽起始能繼續前進。
※注意事項:
- 送殯親友宜著素色或深色服裝,並佩帶黑紗或素花,除至親好友外,家屬可於啟靈後懇辭。出殯奠禮於○○年○月○日○午○時○分起預計○時○分啟靈發引,○時○分入壙,均須守時。
- 開導汽車前懸橫布標明「○○○○○之喪」或「○府」即可,保持一定速度,機車隊及轎車隊可懸小花圈或繫紅布安在行列中。
- 在○○地方辭客,在○○地方上車,靈車繼續前進,家族陸續上轎車,跟隨靈車後前進上山。沿途遇交通繁雜及燈號地段,督導人員應加派交通維護員。
- 安葬/祀后土/點主/祭墓:
- 安葬:靈柩到達墓地,置於壙旁,子孫於柩前再次舉哀,於下葬之前必須請仵工將柩尾一塊小木塞打掉,使空氣能夠流入,屍水流出,以便肉身腐化,俗稱「放栓」依據擇日師所擇時辰將靈柩小心移下去,柩下窆後,地理師持羅盤審定方位,無所偏差;各房子孫均無異議,乃將繩索解除,並將紅布銘旌舖在柩上,灑以米酒,掩土之前,孝男等須以麻衣盛土撒入壙穴,並喊:「阿爸(母)起來喔!」以示葬親人之肉身而不葬其魂,而撒土入壙,則表示是孝子親手葬其親。掩土成墳,立墓碑及墓桌,立后土,然後進行祀后土。
- 祀后土:所謂后土即土地神,祀后土的意義,在祈求土地神保佑亡親所居之陰宅(墓地),祀后土多半由宗教師或地理師指導喪家子孫進行。
- 點主:祀后土後乃行點主禮,所謂「主」是指神主,以父亡為例,上寫「顯考○公諱○○一位之神主」(字數合生老病苦),現在點主,大部分改為由道士,僧尼或地理師在墓地舉行儀式時,順便點一個形式。
- 祭墓禮:點主禮成,乃行祭墓禮,將神主(魂帛)置於墳上,子孫一人持黑傘遮之,墓前供五味碗、發粿、飯、酒、銀紙等,宗教師舉行簡單之唸經儀式,子孫及所有送葬者,皆至墓前燃香拜墓。接著由地理師(或由宗教師兼代)舉行呼龍儀式,意謂此墓風水極佳,具有龍氣,可佑子秀孫賢。
- 返主: 靈柩安葬完畢送葬行列自墓地將神主牌位迎返供奉,即古代所謂「送形而往,迎精而反」。殯葬行列仍依去時順序,但減少了靈車及墓地燒化物品以及靈旌。長孫換了乾淨衣服,端坐「魂轎」中捧斗(神主安放在米斗中),恭請神主返家供奉。出殯行列去時「喪燈在前,喜燈在後」,返時恰巧相反。
- 接靈:「魂轎」距家門尚有一段路時,未送山的家人或親友要出迎神主入門。
- 安靈:設靈棹排香案遺像,供物(祭品)等,如有做靈厝時也置放之。子孫就位,由長男當主祭者行一香禮,獻一對花、獻果行三鞠躬禮,以後每日晨昏二次捧飯至滿七或至百日,也有到對年。
六、葬後之儀節:
(一)儀節流程:巡山→完墳→做七→除靈→做百日→做對年→合爐→新忌(做忌)→培墓→掃墓→撿金→做風水
(二)儀節簡要說明:
- 巡山:安葬之翌日或數日後,孝眷至墓地查看墳墓有無異狀,稱之為「巡山」又稱巡灰,目前已不流行陪葬金飾,且政府推行公墓公園化,有管理員負責管理,已無巡山的必要。
- 完墳:又稱「完山」亦叫「謝土」,於墳墓築成後,擇一吉日為之。
- 做七與除靈:做過「滿七」(散飯)後(不論有否縮減做七日子)子孫以供品祭拜後,即可以理髮修官,並感謝治喪親友,子孫帶孝者可以是日換幼孝。
- 做百日:逝世當天算起一百日所做之祭祀,應舉哀,稱「做百日」,子孫於滿七未換孝者,是日須換孝。部份地區亦有提前做百日,即依男兒的人數加上長孫,由「百日」的日數扣除之。
- 做對年(小祥):逝世一週年所做的祭祀,應舉哀,稱「做對年」逢閏年則提前一個月,子孫親友到墓地,家中或利用公共場所舉行追悼會,稱為「祭禮」。孫輩帶孝一年,是日脫孝,換紅毛線帶三日後即除去。
- 合爐:即把魂帛燒掉並將其名字寫在祖先牌位上,將爐灰取一小部分至祖先香爐中,叫「合爐」。合爐古代在二十五個月時舉行,現今改為對年後選擇一吉日為之,有的其至在「對年」當天行之。
- 培墓與掃墓:親墳完墳後三年內要「培墓」:子孫須要備酒餚、三牲五果祭拜第一年開墓頭要在清明前擇一日,第二年在清明當天,第三年在清明後擇一天。此後每年在清明前後率子孫帶水果冥紙去掃墓。
- 新忌、做忌:即「逝世」後第二次逝世紀念日,此後年年以此日做忌日。
- 撿金(撿骨)(洗骨):「檢金」本為古代幾個少數民族及地區所特有的現象,台灣地區由於移民社會的特性,加上氣候等因素,葬後若干年開棺洗骨,將骨骸另裝在一只陶甕中,安奉於納骨塔天主教。
一、天主教─基督信徒的喪禮
一切聖事性的禮儀是以天主子女的最後逾越為目標,此最後的逾越,是通過死亡,引領人進入天國的生命。如此,滿全了人在信德與希望理所宣認的信仰:「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
二、病人傅油禮(終傅聖事)
- 臨終關懷中的靈性關懷
- 病人傅油在人類救恩史中的基礎
- 人類生命中的疾病
- 病人在天主的面前
- 主耶穌─全人的醫師
- 「你們要治好病人」(瑪十.8)
- 病人傅油禮儀─宗座憲令頒佈的禮規
誰領受病人傅油禮
- 病重者
- 衰弱年長者
- 有生命危險、死亡危險者:如施行危險手術者
病人傅油禮的效果
- 安慰、平安和鼓勵
- 重振病人對天主的信心,增強信德
- 結合於基督的苦難
- 教會的恩寵
- 為步入人生旅途的最後階段作準備
三、入殮禮
我們相信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進入永生的門徑。是出離肉身與主同在。(格後:五.8)
守靈 - 守夜禮
- 聖歌
- 禱詞
- 讀經
- 追思亡者
- 為亡者祈禱
- 上香
- 灑聖水
- 向亡者致敬禮
- 禮成
入殮禮
- 聖道禮
- 降福棺木
- 獻香
- 灑聖水
- 禱詞
- 遺體入棺
- 向遺體致敬
- 蓋棺
- 禮成
四、殯葬彌撒
我們雖為死亡的定律而悲傷,卻因永生的許諾而獲得安慰。主為信仰你人,生命只是改變,並非毀滅,我們結束了塵世的旅程,便獲登永遠的天鄉。堂詠、懺悔詞、求主垂憐、集禱經。
聖道禮儀
- 讀經一
- 答唱詠
- 福音
- 信友禱詞
聖祭禮儀
- 準備祭品
- 獻禮經
- 頌謝詞
- 感恩經 a. 成聖體 b. 成聖血
領聖體禮
- 天主經
- 平安禮
- 羔羊讚
- 領聖體
- 領主詠
領聖體後經禮成 - 祝福禮
五、告別禮
祈求天主使我們這位(○○弟兄/○○姐妹)即被埋葬的身體,將來復活時獲得聖者的完美和地位。禱詞:(告別曲)灑聖水、獻香、為亡者祈禱文、起棺至墓地(若告別禮後舉行家祭儀式及公祭儀式等結束後啟靈,發引)
六、家祭儀式
※家祭儀式根據「國民禮儀範例」,可隨禮俗使用。
- 祭禮開始。
- 全體肅立。
- 主祭就位。
- 與祭者及全體家族就位。
- 奏樂(不用樂者略)。
- 上香(三次)、(灑聖水)。
- 獻祭品(獻花、獻果、獻酒)。
- 讀祭文(不用祭文者略)。
- 主祭者與全體家族向遺像及靈位行禮(三次鞠躬或跪拜)。
- 奏哀樂(或唱合適聖歌)。
- 家族答謝。
- 禮成。
七、公祭儀式
※公祭儀式根據「國民禮儀範例」,可隨禮俗使用。
- 祭禮開始。
- 全體肅立。
- 主祭就位。
- 陪祭就位。
- 與祭就位。
- 奏樂或奏哀樂(不用樂者略)
- 上香(灑聖水)。
- 獻祭品(獻花、獻果、獻酒)。
- 讀祭文(不用祭文者略)。
- 向遺像(或遺體或靈位)行三鞠躬禮。
- 奏哀樂(或唱合適聖歌)。
- 禮成。
八、啟靈禮
藉基督死而復活的事實告訴我們,死亡不是生命的休止,而是復活的序曲,求你堅定我們對永生的信念,使我們來日都在你內聚首,共享永福。封釘禮:(可視家屬的需要決定做或不做)。啟靈:發引。
九、安葬禮
現在就把出身泥土的身體交還泥土,使他身歸原處。但是,由於基督曾首先從死者中復活了,祂也要改變我卑微的肉軀,使我們與祂光明的身體相似,願主使他現在享受平安,在末日使他復活。祝福墓穴。信友禱詞。靈柩入土。拜別禮(家屬跪拜、親友三鞠躬禮)
十、火葬禮
火能焚燬,但它所燒毀的只是那可損壞的,至於天主所創造的那不朽的靈魂,將生活下去,直到永遠。越過死亡後,天主要在祂的永愛中再造萬有,再造我們的肉軀,我們相信(○○弟兄/○○姐妹)仍然活著,我們虔誠地把他託付給天,求天主賞賜他永遠的安息,世界末日賦予他一個新的身體。恭讀聖經。為死亡者祈禱。灑聖水。親友向靈柩行三鞠躬禮(家屬跪拜)。點火(按鈕)。全體祈禱:上主!求你賜給他永遠的安息,並以永遠的光輝照耀他。禮成:(唱適合的聖歌)。
十一、安靈禮
- 安放靈位
- 上香
- 致侯詞
- 家屬向遺像或牌位行禮(鞠躬或跪拜)
- 灑聖水
- 結束禱詞
- 祝福
- 禮成
十二、圓墳禮
- 讚美詩(聖歌)
- 讀經
- 祈禱
- 上香
- 灑聖水
- 獻花
- 致敬禮(三鞠躬禮)
- 禮成
十三、天主教─基督信徒的最後踰越
對天主教-基督信徒來說,死亡那天雖結束了事禮儀生活,卻帶來了另一個新的開始。天主教-基督信徒 在塵世的朝聖旅途中,教會好比母親那般,懷抱著他也陪伴著他走到人生路途的終點,並把他交託在「天父的手裡」。教會在基督內向天上獻上祂寵愛的子女,且懷著希望,在地裡播下那將光榮復活的肉身的種子。死亡決不能把我們彼此分離而哀傷,因為我們眾人都要走完同一的道路,將在同一個地方重逢,我們將不再分離,因為我們為主基督而活,現今又在基督內結合為一,走向祂,與祂相遇…我們將在主基督內團聚在一起。我們為他的去世和分離而哀傷,也因與他的共融重聚而詠唱。在此處新增文本段落。
基督教
一.對生的認識:
- 人從那裡來:神照自己的形像造人。(創一 26)如何造?就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之氣吹入鼻孔裡,便成為有靈的活人。(創二 7)
- 人活著的意義 / 人既從神而來,就要活得像神。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 24)一件惡事都不做,並要扶助真理。(林後十三 7.8)常常喜樂,彼此相愛。(腓四 4.10/13. 約十五 12)需要有犧牲捨己的精神,如一粒麥子。(約十二 23/25)
二.對死的看法:
- 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傳十二 7)
- 息了世上的勞苦(啟十四 13)
- 復活成為不朽壞
如同一粒種子埋在土裡,以後發芽長成樹。(林前十五 35/38)享受天國永遠的家鄉,在世如客旅,死後回家鄉。(來十 14/16)
三.生與死的關聯:
- 蓋棺論定在今生 / 照各人的行為審判各人。(羅二 6/11)
- 安然見神死無憾。(彼後三 11/14)
活人將死放在心上,隨時準備,行事為人對得起神、對得起人。(傳七 2;帖前五 1/11)因有復活的盼望,就釋放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二 14/15)
四.耐心等候得盼望(羅八 18.22/25)不可因有盼望而提早結束生命,基督教堅決反對自殺。
五.喪葬禮儀的意義:從聖經的觀點,基督教雖然對死後有極大的盼望,但所強調的是把握今生的現在,人既死了,就蓋棺論定;所以,喪禮是為活人,不是為死人,死人已息了世上的勞苦,不會成為神保佑人,也不會成為鬼作弄人。基督教喪禮又稱追思禮拜。
- 追念故人的美德:孝經提到能佳行美德,才能光宗耀祖,此乃孝之終也,所以藉追念故人美德,也跟隨佳美腳蹤行,可將故人的美德發揚光大,這是孝順的表現。
- 思想人生的結局:人生自古誰無死,所以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需將這事放在心上,不要太計較利益得失,甚至彼此傷害,藉喪禮讓活人能得智慧的心,去面對死亡的課題。
- 安慰故人的遺族: 親人離世,難免感傷,但藉喪禮的講道,可以得到安慰,知道人生在世如客旅,將來可以相會在天家;如同移民到國外,雖捨不得,卻不致於過份悲傷,並藉禮拜,求神安慰遺族的心。
- 激勵在世的親友:藉由喪禮;親友彼此的關懷慰問,能夠化悲慟為力量,以故人的美德為榜樣,從新得到動力,再奔向人生的道路。
六.喪葬儀式:
(一) 入殮禮:
在殯儀館 / 如親人離世,不方便把遺體運回家裡,只好把遺體停在殯儀館的冰櫃保存,等到喪 禮當天前一小時入殮。入殮時,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先將遺體清洗、化妝、穿戴整齊,衣服不限幾件,再移到喪禮會場;遺族全體隨待在側,禱告唱詩,同時將遺體放入棺木,蓋上第一層透明壓克力板,等喪禮完畢,瞻仰遺容再完全封棺。在家裡 / 親人斷氣後,取得醫師死亡證明書,停屍客廳,連絡全部遺族到齊後,再入殮。入殮時,由傳道(牧師)主持,唱詩禱告,(程序與在殯儀館相同)。入殮後,有的隨即火化,擇期舉行喪禮,有的將棺木停在家裡,直到喪禮那天再出殯。
七.喪禮:
喪禮時間沒有特定日子,只要大家方便,一般是星期日。參加入殮,主要對象是故人遺族,也藉此見故人最後一面。參加喪禮,主要對象範圍較廣,除了故人熟識的親朋好友外,遺族的親朋好友也都參加,所以,喪禮比較隆重,而有一定的禮節。
八.出殯:
喪禮完畢後,隨即出殯,出殯行列順序如下;1.教會會旗 2.『榮歸天家』二人舉的橫旗 3.單人舉的豎旗,上有勉勵的詞句,約十支 4.樂隊 5.花車 6.靈車 7.遺族 8.親友。一般出殯一段路後,遺族就先向送行的親友辭別,再去安葬。如果會場離墓地不遠,一般親友會送到墓地,等安葬完畢由原路回來。
九.安葬禮:
(一) 火葬:在火葬場,遺族親友集合,傳道主持唱詩禱告後,再行火化,將骨灰安置骨灰罐中,再放置於納骨塔中。
(二) 土葬:墓地不看風水,但須乾淨幽雅,表示對故人的尊重。
安葬時,不須看特定時辰,由傳道主持唱詩禱告(安葬詩歌),再將棺木放進墓穴中,蓋上塵土,遺族再舖上鮮花。安葬後,一段時間之後,應為先人揀骨裝甕,再安置納骨塔,沒有特定儀式,對先人表示敬意就可以。
十. 結語:
古人云:「慎終追遠」的美德,就是喪事盡其哀禮,緬懷先人佳蹟,以表兒孫對先人之孝,其實基督教的喪禮,雖然沒有拿香祭拜,但也有相同的意義。一貫道慎終禮儀人生有四大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孟子曰:生死事大,又曰:養生不足以當大事,唯送死能當大事。是故四禮當中,喪禮最為重要。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蓋父母一生辛勞,教我養我之恩,感銘五內,無以回報,當其逝世,能不盡哀其禮?古人親喪,守孝三年,今人因工商社會,事繁且鉅,三年禮制之期,恐荒怠事業職務,幾已無人遵守,但其基本禮儀,仍不可廢。一般人對於喪葬基本禮儀多無所悉,遇有道親親友發生喪事,亦愛莫能助。孟子曰: 『生死事大』。吾人幸得一貫大道,應該多廣結善緣,遇有道親親友,發生喪事,相關道親應主動伸出援手,愛心相助,使之深感道場之溫馨,且亦必感化成全其親友,為師尊師母佈德。一貫道慎終禮儀,重點在於提升道親的生命教育與喪葬禮儀水準,使之能提升到其他宗教之水平。讓道親能更加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也更加堅定認同我們的信仰。並讓道親感到無比幸運與光榮。日後對道務更加努力推動。
一. 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是整場喪葬禮儀中,最重要的一環。越是落實臨終關懷,越能夠輔導家屬走出悲傷陰影。所以說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是一體兩面,不可或缺。擔任前往臨終關懷者,必須深具慈心悲願與犧牲奉獻之人,沒有犧牲奉獻,就不能隨傳隨到,無法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為臨終者,叮嚀觀想,萬緣放下並囑咐家屬,真誠助念。而且要具備殯葬專業知識,除了對臨終者的心理建設,更要知道家屬應注意事項和治喪流程事宜,在家或殯儀館治喪優缺點分析等等。
配合道場社服人員與近親家屬詳談,告知沾天恩師德殊勝因緣,道場將予以協助與關懷,並處理後事事宜。以聊天方式,告知家屬和病患,天恩師德,道之殊勝,龍天表天榜掛號,地府抽丁,明師一指之珍貴。無極理天和彌勒淨土之莊嚴殊勝。讓病患能夠堅定信仰,時常抱持三寶,和觀想仙佛聖容。請家屬多多行功迴向病患。適當敘訴其因緣殊勝,子女賢孝,請安心養病,如若因緣成熟,要萬緣放下。身體病苦折磨,心中自然有所怨言,或睡不著,請時時觀想仙佛聖容,恭誦仙佛聖號,並交代好未了心願,專心持三寶心法。若已知無法恢復健康出院,請建議家屬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放棄電療和氣切。以免對病患造成更大傷害,形成家屬心中不可抹滅之陰影。了解道場慎終禮儀處理方法,如果醫院通知病危,當不管任何時間,定要通知前賢,社服單位,道場專屬禮儀公司,協助助念,遺體安置等等相關事宜。
空暇時間,將其相片,衣物整理,隨時準備出院換穿。如預計在家中治喪,有空暇時家中大廳稍做整理規劃,也可請禮儀師先到家中了解,並可解答家屬之疑問。助念準備物品:(1).彌勒真經經本。(2).彌勒真經念佛機(彌勒真經或其他適合佛號 CD 和放音機)。 (3).彌勒真經被,蓋於病者身上,助其病患心神安定,免於外靈干擾。
二.醫院發病危通知,準備回家或已經在家中往生
家中大廳清出空間,準備水鋪(木板床,或彈簧床下面木板墊子,或 3 尺*6 尺 3 分木板下方墊高。)注意龍邊虎邊之方位,讓大體躺下,頭部朝內,腳朝外。(一般習俗: 斷氣前穿好壽衣、拜腳尾飯、燒腳尾紙、念腳尾經。)家中神明,祖先牌位(公媽)。如在一樓,須先遮神示吉。如有開設先天佛堂,則可不用紅布遮住。建議先助念恭誦真經佛號,勿再搬動遺體或急著擦拭更衣。如果是意外死亡,或需要法醫相驗,須等待警察法醫相驗完,始可穿上衣物。所以在相驗前,不可擦拭更衣。先用蓮花被,彌勒真經被,蓋在大體身上。
助念前,先向往生者開示勸告抱持三寶,觀想祖師師尊師母聖容。並告知世間一切,皆是因緣和合。皆是假景幻化,肉身已壞,現在感覺是佛性,是靈魂。應該萬緣放下,跟隨祖師師尊師母,回天修行,搭幫助道。現在唯有跟隨道親,家屬念佛。靜待仙佛降臨接引回天。
家屬代表,準備五盤供果和大把香(108 柱)到佛堂稟報仙佛,祈願慈悲接引亡者順利回天。重發心愿,迴向功德給亡者。道場前賢應盡速與家屬說明治喪事宜,如助念,訃聞印製,作七、追思會、家奠、道場追思禮及公奠等等。道場能夠幫忙的部分向家屬說明,並與禮儀公司配合協商,使整場禮儀進行順暢對於傳統禮俗或地方性習俗,必須給予相當尊重,商量取捨,與家族宗長或主事者溝通協調,告知道場慎終禮儀之作法,不鋪張、不殺生辦素食、不浪費、以莊嚴肅穆為主,但仍要以圓滿其家庭為原則。車禍意外需驗屍或傳染病或因住院過久,點滴打過量,遺體腫脹。應視情況提早入冰櫃冷藏處理。大道明燈(仙佛鸞訓)云:玄關乃是正門,所以得道之士歸空之時,猶如睡眠之中,無半點痛苦。跟一般未得道之人不同。佛教說法:一般人往生之時,靈魂與肉體分離,如生龜脫殼,非常痛苦。奠禮堂佈置,以莊嚴肅穆為主,勿過於華麗鋪張浪費,奠禮堂不是展現財力與交際能力之場所,是讓家眷盡情致哀與親友做最後告別致奠之處,切莫以比較心態做佈置。
三.作七或追思會
各道場助念如已具一定之規模,可以在喪家安排之作七時間,前往助念,已表關懷之心意。如尚未有一定之規模,或是亡者與家屬天職,未符合規定,可以在 6 天內或與家屬約定之間,前來助念經典,已表關懷慰問之意。追思會之作法,必先開會研討,並徵得家屬同意,在告別式前一晚或適當時間來舉行。
四.訃聞印製
訃聞印製之格式,應以道場格式印製,內容更加彰顯道之尊貴與殊勝。奠禮時間建議分成三時段。(1)家奠禮約 30-60 分鐘。(2)道場追思禮約 20-60 分鐘。(3)公奠禮約30-90 分鐘。以免耽誤到一些民意代表和社會賢達人士之公奠時間,現代社會必須相互尊重,並且準時守法。如此就能避免趕時間插隊現象,造成奠禮之不流暢。如果是土葬方式,必須以安葬時間向前推算,包括路程時間,啟靈時間,綁大龍和發引辭客時間等計算進去。訃聞之顏色,須考量家屬道化程度。以圓滿為優先決定。訃聞印製前須注意發文者由誰具名,須符合對應關係。根據道場崇禮尚義之規定,提供治喪委員會名單。是否印製地圖,懇辭花圈、罐頭塔、奠儀等等。訃聞印製須多請幾位家人和前賢校對更正。
五.入殮移柩儀式
奉安官與禮儀公司人員協商進行時間一般習俗有接棺、乞水、沐浴、放手尾錢、辭生。禮儀司完成儀式後,請他交給道場,作入殮禮儀式,請奉安官恭讀入殮祝文。禮畢後交給禮儀公司在吉時進行入棺之大體入殮固定。固定遺體後,再交給道場進行封棺儀式,請奉安官恭讀封棺文。在入殮之空檔,可以帶動家屬恭誦彌勒真經與心經等。按照吉時或是家奠禮前 30 分至 1 小時,請奉安官和扶柩人員,進行移柩儀式。現在奠禮多因場地關係,遺柩無法在式場後方。所以移柩儀式變成形式上動一下,沒有再請奉安官進行移柩儀式。
六.一貫道追思禮暨公奠禮 (家奠禮依國民禮儀或當地習俗進行)
一貫道追思禮暨公奠禮之程序:
- 獻供禮(三獻禮)
- 請靈儀式(召請讚語)
- 恭誦彌勒救苦真經(心經)
- 唱輓歌(思親感恩偈、前賢頌、離情、思親人等等)
- 生平介紹(播放追思影片)
- 證道儀式(讀證道詞)
- 讀哀章行報恩禮(唱思親人等孝歌)(國民禮儀建議在家奠儀式進行)
- 致謝詞
- 治喪委員會公奠
- 各機關、團體、道場公奠
- 唱送別歌
- 自由捻香
- 封釘、起柩儀式
發引時各位道親兩邊豎立(或捧花)默誦佛號、恭送靈柩發引坤道捧花隊伍約 10-12 人(或 20 人)在靈柩前方引導護靈執拂人員,在遺柩旁護靈上車或走在靈車兩旁,直到定點全部人員上車出發。
七.出殯之車輛與陣頭
一貫道慎終禮儀不建議使用太多陣頭,在家奠禮道場追思暨公奠禮,只需一團國樂來維持莊嚴的儀式進行。發引時可以用一輛九人座車子或是請一輛佛祖車,裝設擴音器播放彌勒救苦真經,來當開路引導車。也可依照一般習俗,聘請大鼓陣,曲管等陣頭來當引導車。以單數之陣頭為吉。不建議請有孝女等電子琴車。也不建議請太多陣頭。部分道場有捧花隊伍,讓其鄰居與親友感到相當肯定道場禮儀之莊嚴。
八.火化荼毘禮儀
扶棺人員將棺木送到定點,奉安官配合相關人員,(部分家屬有聘請誦經師)在遺柩前進行火化荼毘儀式,恭讀荼毘祝文。在適當地點恭誦彌勒真經、心經等迴向亡者。一般之送葬隊伍均急忙火化,甚至無有章法,火化場如同菜市場,讓人覺得雜亂無章。所以相關人員應先研究走位和動線。使得火化荼毘禮儀莊嚴隆重。部分地區有清淨靈之儀式,奉安官需了解其作法。配合火化等待時間,可先迎靈回家安奉。
九.安靈禮
家屬應在廳堂之側面擺上供桌,(或是適當的地方)。供桌一般應設於右側(虎邊)安奉。準備好祭祀用品,水果等。請奉安官主持安靈儀式。時間許可,恭誦彌勒真經、心經等迴向亡者。
安靈圓滿後,奉安官或其前賢,可向遺族開示天道寶貴,前賢慈悲等。使其家屬發心研究幫辦,助其亡者果位高升。
結語:死亡並非結束,而是另一個無形生命的開端,往生者已經走完他人生路程,而活著的人,也該走向人生光明的大道。願每一場告別奠禮,都能夠在感恩、感性、感動中感化每一個人,讓大家在道場中,不斷成長茁壯,進而開花結果。
※一貫道道親歸空暨謝恩禮節
一○八炷香、獻供五或十盤依早晚獻香禮節後呈報再加叩歸空(謝恩)禮節。呈報亡者姓名、地址、求道日期、佛堂、引保師、點傳師姓名及所屬壇名。若資料無法查詢,就已知的部分稟告即可。
歸空禮節 謝恩禮節
明明上帝 一千叩首 十叩首
諸天神聖 一百叩首 五叩首
彌勒祖師 一百叩首 五叩首
南海古佛 一百叩首 五叩首
活佛師尊 一百叩首 五叩首
月慧菩薩 一百叩首 五叩首
各位法律主 一百叩首 五叩首
三官大帝 一百叩首 五叩首
地藏古佛 一百叩首 五叩首
東獄大帝 一百叩首 五叩首
灶 君 一百叩首 五叩首
接引仙童 一百叩首 五叩首
起 作揖 叩求(謝恩)禮畢放手鞠躬退
佛教禮儀
佛教認為死亡不足懼,死是輪迴,亦是解脫的開始在於個人能否放下而定。佛教主張葬儀簡單、隆重即可,靈前不宜用葷腥祭祀亡者,應以香花、素食、蔬果供養,遺體最好採用火化、奠儀,除喪葬及生活所需外,最好供養三寶(佛寶、法寶和僧寶 ),弘法利生或公益慈善用途,將功德迴向亡者。
- 臨終助念:藉由助念者的心力,感應佛的願力,使亡者往生淨土
依佛教說法,人過世後 8 小時,因為靈魂與肉體脫離,往生者所受的痛苦極大,故需在旁助唸 8小時,藉由家屬一致的意念給與往生者能量,使其順利脫離,往生到西方的極樂,所以不宜對大體做太大之動作,在 8 到 12 個小時之內,安排助唸最為要緊。其實,人死亡時,鼻息雖斷, 但是死亡的過程是持續的,身體的各種感官功能漸漸消失,而聽力是最後才喪失功能;依佛教的觀點,神識(靈魂)通常還執著身體,一般在死亡後 8 到 12小時,才會逐漸離開身體。在現今都市化的生活環境之中,普遍的作法為:送至殯儀館冷藏保存,於告別式當日再行入殮。若為無徵兆而突然往生者,雖已無生命跡象,但建議安置 24 小時之後,方做冷藏或入殮打桶之動作。遺體運送分為自宅停棺或殯儀館冷藏。 - 運送遺體:停棺 (自宅 / 殯儀館 / 冷藏)
- 設置靈堂:佛堂 / 自宅 / 殯儀館
以佛教的觀點來說,在家中設立一個莊嚴的小佛堂( 靈堂 ),除了放置亡者的靈位,可讓親友方便前來悼念,表達追思及祈福,也是供奉三寶佛像,在這段時間內早晚課誦唸佛迴向的佛堂。佈置上以不影響生活起居為原則,可以是一張桌子的大小(例如一般方型的摺疊桌),如有空間,也可以是更大的三寶架,供奉的以西方三聖像、往生者蓮位、遺照、花、水果、香爐、蓮花燈、水杯為主。設置此一靈堂之重點在於早晚的課誦或唸佛,因眾生在捨報後,除非有重大的惡業直接下墮三塗;或有眾多的善業,便可立即生天。通常,都是在四十九天之內,等待因緣成熟,或隨習(慣)、隨業、或隨念、隨重、隨緣、隨願轉生,在這段期間之內,可以因為念頭之轉變或是願力之生起而 改變其投生之去處。也因此,靈堂的設置期間應為四十九日。 - 治喪協調:擇日 > 租訂禮堂 > 訃聞印製 > 選定骨灰罈、棺木及會場佈置 > 選定納骨塔墓園 > 排定治喪流程
- 擇日:確定各流程時間。(入殮、做七、出殯、火化或安葬的時間確認)
- 租訂禮廳。
- 訃聞印製:亡者的出生年、月、日、時辰(盡量提供農曆擇日用,如無亡者之時辰便不須填寫)。亡者家族親屬表(包含關係及歲數及生肖)。訃聞底稿確定訃聞校正
- 選定骨灰罈(罐)或棺木。
- 禮廳佈置。
- 選定納骨塔或墓園。
- 排定治喪流程。
- 七七佛事:佛堂/自宅/殯儀館人死之日為第 1 天,往後算 7 天為頭七(頭旬),後每 7 天為一旬,至七旬(七七)共四十九天。今有縮短為 24 天者,頭七及七七皆為七天,二七至六七之間皆間隔兩天,共 24 天。
佛事內容:
- 一天佛事:地藏經、金剛寶藏、三味水懺、藥師寶懺。
- 半天佛事:八十八佛洪門寶懺、金剛經。
- 其他佛事:梁皇寶懺、三時繫念、瑜伽燄口。
「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係出嫁女兒負責,「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以縮為 24 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天,中間每隔 2 天為「七」即為 24 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奠禮儀式:移靈 > 入殮 > 家祭 > 公祭 > 瞻仰遺容 > 蓋棺封釘
- 請靈位:誦經師帶領家屬至定點請領牌位。
- 移靈:由司儀及誦經師至化妝室請領遺體,經家屬確認無誤後,簽名後請領至奠禮廳。
- 小殮 :由入殮工人一組將遺體放入棺木內,並以庫錢或是衛生紙(依宗教)固定,同時將陪棺衣物放入棺內並蓋上被子(陪棺衣物可準備春夏秋冬 4 至 6 套清洗乾淨後置於棺木內)。
- 家奠前誦經:於家祭前請誦經師於家祭前先做第 1 段誦經。
- 辭生、放手尾錢:誦經師帶領家屬手捧 12 菜碗辭生講好話,家屬在旁齊聲喊「有喔」(台語),手尾錢依家屬人數自行決定,一般會準備吉數(6 的倍數,如 36 或 72 或 108 個)亦可準備紙鈔,數量由家屬決定。外省習俗無「辭生、放手尾錢」的習俗。
- 家奠禮:家族、族親、親戚之拜奠,司儀會一一邀請上前拜奠。
- 誦經 :誦經師於家祭後進行第 2 段誦經。
- 公奠
家屬可於公奠開始前做逝者的生平事略的介紹。
家屬致謝詞(此時一般均由司儀代讀)。
各民意代表或公司行號或團體由司儀安排上前致奠。
依個人名義或好友鄰居行拈香禮。 - 瞻仰遺容:由家屬先行入圍,親友入圍瞻仰亡者遺容,出圍時家屬答謝。大殮蓋棺。家屬行蓋棺三叩首禮後,最後拜別亡者後出圍,由大殮人員,大殮蓋棺禮,此時家屬面向外避開沖煞。
- 安釘禮:安釘是中國傳統的習俗,父喪由伯叔、母喪由舅父為主釘,師父為副釘,係有血緣關係者代為封子孫釘,於返主後將子孫釘插於香爐內,意表添丁,讓家中男丁旺盛得以傳承之意。如無族親封釘時,可交由師父封釘(外省習俗不封釘)。
- 旋棺:出殯前,誦經師會引導所有家屬「旋棺」,就是圍著棺木逆時鐘方向繞 3 圈,表示對亡者的不捨,接著移靈人員就會將棺木移到定位,如果是土葬,就會有專業的抬棺人員「絞棺」。
- 出殯:前導(多為陣頭) > 樂隊 > 師父 > 遺像 > 靈柩 > 靈位 > 重服親屬 > 親族 > 送殯者出殯行列:前導(多為陣頭) > 樂隊 > 師父 > 遺像 > 靈柩 > 靈位 > 重服親屬 > 親族 > 送殯者。出殯是將亡者送到墓地下葬或到火葬場火化,出殯前宗教師或比丘會帶領家屬進行繞棺念經的儀式意為讓亡者安心的往生淨土也讓家屬心靈上較為安定。靈柩啟靈後,大眾念佛,孝眷跟隨法師,緩步走出靈堂,哀送靈柩上靈車。殯喪隊伍行至街道路口,停棺,孝眷轉身向親友跪謝並婉辭送葬,此謂「辭客」,亦稱「謝步」。待親族中長輩上前迎起時,孝眷坐上靈車,一路念佛,護送靈柩至火葬場或墓地。
葬的方式:火化 / 安葬
火化程序:
- 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唱。
- 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 心經、往生咒、變食真言。
- 讚佛偈、念佛(念至靈柩送進火化爐後收佛號)
- 主法舉火化文。
- 家屬啟動火化開關。
- 回向
晉塔安骨灰程序:
- 法師唸(進金口訣)﹕伏以日吉時良,天地開昌,進金萬事大吉昌,進得完代代子孫中狀元,進得好子孫代代得果老,大富大貴,富貴雙全。進喔!發喔
- 主家隨法師﹕進喔!發喔!
- 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唱。
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心經、往生咒、變食真言。
三皈依、(佛、法、師)最後要唸回向文。
土葬程序:
- 靈柩放入墓穴中。
- 撒五穀囗訣(由地理師做)。
- 祭拜后土素文。
- 點主,用硃砂筆點墓碑,要新毛筆,宜開光過(由地理師做)。
圓滿:返主 > 豎靈 > 孝飯 > 巡山
- 返主—落喪後,由法師將本年內之五穀種子播於墓地上,以期五穀豐收,亦為子孫繁殖之意。並取墓土一塊放入年中,連同留存少量五殼種子,由長孫攜回,稱「返主」。
- 豎靈—「返主」回家後,設靈位於廳旁,稱「豎靈」或「安靈」。
- 孝飯—喪家婦女自收殮起至除靈日止,每日早晚 2 次在靈前哭泣,以喚醒其起床進床。並在靈前晨夕供祭之,稱「孝飯」,祭至除靈之日。
- 巡山—葬後 1、2 日,喪主穿孝服至墓地參拜,並勘察埋葬後之情形稱「巡山」,又稱「巡灰」。
後續關懷:對年 / 合爐
在淨土宗的殯葬儀式中,是以助念佛號與念誦經典之儀式來超渡,藉此功德迴向給亡者,也藉此儀式來撫慰亡者家屬悲傷的心情。其禮儀是以亡者接近死亡或在死亡後 8 小時內的「臨終關懷」為主,後續關懷有「助念法節」、「作七法節」、「出殯前功德法事」、「入殮」、「出殯」等喪葬禮儀。又因我國民俗之因素,融入了「百日」及「對年」的殯葬禮儀。
- 對年:
時間:祭日前 1 天。
佛事:誦超荐之經典即可。 - 合爐:
時間:往生者死後 3 年,現有於對年後 10 天或對年後選 1 節日(如清明節)舉行。
程序:首先把亡者的名字寫入祖先牌位裡面。把亡者所用香爐中的香灰抓 1 把,放入祖先用的香爐中。把亡者的牌位焚化掉,香爐拿去丟掉。準備:香、花果、供菜、紅龜、發粿。誦經:(1)香讚(2)金剛經(3)往生咒、變食真言。(4)三皈依、回向。